跳至主要內容

你是易水腫體質嗎?改掉夏天「這個日常習慣」跟泡芙人說掰掰

早上腫眼皮、晚上腫雙腿?你可能中了「冰品陷阱」!

▼▼ 先來測驗你的水腫指數 ▼▼
(☑️可複選)
☑ 起床時眼周像哭過一樣浮腫
☑ 下午鞋子突然變緊卡腳背
☑ 生理期前體重暴增2公斤↑
☑ 按壓小腿皮膚回彈速度慢
☑ 特別愛喝冰飲配重鹹零食

只要中1個以上,小心你就是「水腫預備軍」!

🔥 台灣人夏天最危險習慣Top1:「手搖飲+剉冰」雙重攻擊

為什麼吃冰會越吃越腫?

  • ❄️ 腸胃被「冰鎮」效應拖累:
    就像把冰塊丟進熱油鍋,中醫說的「脾虛」就是腸胃消化力罷工,水分代謝卡關形成「內濕」

  • 🍬 隱形糖分炸彈:
    1碗芒果剉冰=12顆方糖❗️高糖分會讓血液變濃稠,水分更難排出

  • ☕️ 下午茶暗藏咖啡因危機:
    珍珠奶茶咖啡因含量=半杯美式咖啡,利尿效果反而讓身體「脫水又儲水」

💦 破除迷思!流汗≠消水腫

很多人以為「運動爆汗=排水」,其實關鍵在「排水效率」:

中醫水腫代謝3階段  
1. 脾胃運化 → 2. 肺氣推動 → 3. 腎臟過濾

吃冰會直接打亂第一階段,就像排水孔被冰塊堵住,再怎麼流汗都沒用!

🥤 台灣手搖飲替代方案:日系「十六茶」實測心得

3大優勢破解喝飲料會腫的魔咒

1️⃣ 零咖啡因配方
孕婦小孩都能喝,不怕晚上數羊到天亮

2️⃣ 16種漢方食材功效

  • 🌾 薏仁x玄米:加強水分代謝
  • 🍄 香菇x昆布:補充運動流失的礦物質
  • 🍃 桑葉x枇杷葉:幫身體溫和「除濕」
3️⃣ 台日混搭喝法 情境 推薦喝法
冷氣房辦公 常溫+檸檬片
健身後 冰鎮+奇亞籽
聚餐解膩 熱泡+陳皮

🧊 5招打造「不水腫」體質(附時間表)

7:00 起床 → 喝300cc溫水+按壓「陰陵泉穴」  
12:00 午餐 → 先吃蛋白質再吃澱粉,避開勾芡類  
15:00 下午茶 → 自製十六茶凍飲(無糖版本)  
19:00 晚餐後 → 快走30分鐘+抬腿靠牆  
23:00 睡前 → 泡腳水位過腳踝,水溫38-40°C  

❗️ 特別注意:這些水腫可能是疾病警訊

如果出現這些情況,快掛號檢查:

  • 單側下肢突然腫脹(小心靜脈栓塞)
  • 眼腫合併泡泡尿(腎功能異常徵兆)
  • 體重1週增加3公斤↑(心臟衰竭警訊)

🌱 在地食材推薦:台灣版排水食材清單

除了十六茶配方,這些菜市場就能買到:

✅ 冬瓜(連皮煮湯效果更好)  
✅ 黑豆(用電鍋蒸熟當零嘴)  
✅ 紅豆(搭配紫米煮成甜湯)  
✅ 嫩薑(切絲拌醬油當開胃菜)

真人實測分享:「戒冰飲1個月」身體變化

👩 28歲OL小薇:「改喝十六茶+每天快走,褲子直接小1個尺寸!」
👨 40歲業務阿翰:「以前下午腳脹到要換拖鞋,現在穿皮鞋跑客戶也沒問題~」

分類:飲食營養